毛主席生前特别赏识陈永贵,在他的一手提拔之下,陈永贵硬是由一个普通农民出身的农村基层干部,升至中共山西省委书记、晋中地委书记。
1975年,陈永贵还被选为国务院副总理。不得不承认,陈永贵的升迁的确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个特例。
当然,陈永贵的成功固然有历史环境因素的影响,但他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,尤其是在农业上的贡献最为突出。
中央号召搞农业生产合作社时,陈永贵当即便率领大寨的部分农民建立了合作社,当年就获得了丰收。
在这之后,陈永贵积极带领更多的农民办合作社,搞高级社,对农田进行了初步改造,连年取得了大丰收,生产的粮食除了自给自足外,还上交给国家。
1963年夏,大寨遭遇特大洪灾,农民的房屋被大水冲毁,修好的梯田被洪水冲垮,庄稼和土壤也全部被洪水冲走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陈永贵立即召开紧急会议,作出了
“三不要,三不少”
的决定,即:不要国家救济粮、不要国家救济款、不要国家救济物资;当年社员口粮不少、社员收入不少、上交国家的统购粮不少。
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,陈永贵能作出这样的决定,是要承担巨大压力的。
但他没有气馁,在他的带领下,大寨大队的社员们积极抢修梯田、重建房屋、抢种庄稼。
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斗,大寨硬是在这样的大灾之年,又获得了大丰收。
整个1963年的粮食产量不仅没有减少,而且还比上年增加了,平均亩产达到了700多斤,总产量达到20多万斤。
除了满足社员们的口粮外,还上交给国家12万斤。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。
陈永贵也因此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。
当年十一月,山西省委发出通知,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,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,向大寨党支部学习,党员要向陈永贵同志学习。很快,山西全省再次掀起学大寨、学陈永贵的高潮。
陈永贵的优秀表现,让毛主席对他刮目相看。
后来,山西成立革命委员会时,毛主席还亲自提名,让陈永贵担任山西省革命委员会的负责人之一,后来还被提拔为山西省委书记。
1975年1月13日,在四届人大上,周恩来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,同时任命12位副总理,陈永贵位列第七,排在吴桂贤、王震、余秋里、谷牧、孙健之前。
不过,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铺开,人民公社制度解体了,在人民公社体制下产生的农业学大寨的运动也就此宣告结束了。
在此历史背景之下,陈永贵先后辞去了各领导职务。而随着陈永贵个人命运的起伏,已经接近尾声的昔阳西水东调工程也被迫终止。随之而来的是对大寨、大寨经验,以及陈永贵个人的非议。
不仅如此,昔阳的一些外调干部也因此受到排挤,留在昔阳的一些干部还被撤职。
陈永贵为此非常愧疚,总觉得是自己连累了他们。
然而,就在他为此而感到难过的时候,邓小平站了出来,为大寨和陈永贵说了公道话。
邓小平说:
“有时候潮流来了是不可抗拒的,周总理去过大寨三次,我去过两次,大寨是干出来的!我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上表扬过大寨精神,学大寨没有错。”
邓小平认为,事情应该要分开来看,随着时代的变化,人们的认知也在发生变化,但大寨精神永远没错,还是要提倡的。
当然,邓小平也提出:“大寨也要因地制宜,能种粮就种粮,能种树就种树……”
邓小平的表态,给陈永贵带来了很大的安慰。
其实,陈永贵与邓小平的关系一直很好,在辞去副总理的职务后,邓小平还曾找他谈了两个多小时的话。
陈永贵虽然辞去了副总理的职务,但邓小平还是建议保留他从前的待遇。
只是陈永贵要求“要退就要退得彻底”,因此在辞职后,便提出不再住到分配的北京的房子里。
1983年,已经69岁的陈永贵提出自己还想做一些工作,邓小平考虑后接受了他的请求,分配他到北京东郊农场当顾问。
在这段时间里,陈永贵做了大量的工作,也向中央提出了很多很好地建议,邓小平对此十分重视。
1986年3月26日,陈永贵在北京逝世,享年72岁。
由于一些历史的而原因,导致他的追悼会,因规格问题引起了争议。最终还是邓小平力排众议,决定按副总理的规格为其举办追悼会。
同年四月,陈永贵英魂荣归故里,按照遗嘱,他的骨灰被撒在了大寨的田野中,他将永远守护在这片他曾经热爱、奋斗过的土地。